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明末:重造大顺天在线阅读 - 第136章 千里筹划

第136章 千里筹划

    实际上,这是洪承畴对吴三桂或者说对关宁军本土实权派的一次试探。

    倘若洪承畴发现关宁军本土派有跟张若麒联合的趋势,那么他也可以提早做好应对准备,而如果关宁军本土派也有不同的想法,则也能摸清楚他们对锦州被围困的真实态度。

    当然,吴三桂的这个回答也十分巧妙,几乎兼顾了所有人的想法,似乎也都是可以接受的。

    洪承畴对这回答不能说满意,可是也没有什么挑刺的地方,当即便感叹道:“像那些不知兵的,以为我大军有十几万人摆在宁远,且还有八个久经战阵的总兵指挥,解救锦州之围困并没有想的那么困难,到时候只要我大军抵达,贼军必定溃退而去,倘若不退去,也可内外夹击消灭之,可是真正的打仗如何是这般儿戏之语?”

    这个所谓的不知兵的,言外之意便是指监军张若麒。

    吴三桂十分明智地没有参与到话题当中去,他知道洪承畴与张若麒之间矛盾很深,可是他同样也不想得罪张若麒,当即也是沉默不语。

    洪承畴深深看了吴三桂一眼,便让对方下先去了。

    等到吴三桂下去之后,洪承畴在心中也是轻轻叹了一口气,他虽然同吴三桂是这么说,可是来自皇帝的压力已经让他坚持不住——崇祯皇帝通过陈新甲又派来了一个职方司主事马绍愉,前来催促他出兵。

    马绍愉本是兵部衙门的职方司主事,是张若麒的部署,这一次他前来辽东也是受到了张若麒的推荐之故,一来是希望能够遇事好一起商量,二则让马绍愉能够乘机立下一点军功,也算得上是张若麒对老友的一点意思。

    可是,马绍愉的到来在洪承畴看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他虽然知道目前还不到决战时机,营中各项准备工作都还没有做好,却不得不顺着张若麒等人的意思,在三日后偕同总监军张若麒率领大批军队从宁远出发,前往锦州解围。

    除了镇守宁远的吴三桂以外,其余七位总兵官也都一起出发,进至高桥和松山一带,而吴三桂则是在布置完宁远的防御计划后,也会在次日出发进入高桥附近。

    十几万大军分布在高桥至松山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大量的明军军营布置在一起,如同星罗棋布一般十分壮观,到处都是巡逻的士卒,还有许多正在行军赶路的军队,他们旌旗如海,刀枪如林,看上去极为震撼。

    唯独洪承畴的幕僚刘子政却叹息了一声,心中生出了几分隐忧。

    事情已经在朝着他所预测的方向不可逆转地滑落,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却根本无法改变,就连洪承畴本人也都有些无能为力了。

    洪承畴身披战甲,带着张若麒以及辽东巡抚邱民仰和幕僚刘子政在身旁,沉声道:“此番援锦作战,当以要塞争夺为要,尤其是塔山和杏山,绝不能有任何闪失。除二者外,高桥到塔山多为丘陵,只怕容易被建虏骑兵所趁,可此地又是我军粮道关键,必须要在此地留下重兵驻守,你们以为该如何防守?”

    邱民仰摸了摸胡须,沉思了片刻后说道:“眼下这里只有一个游击带着五百人在此地驻守,恐怕要增加一些守军,最好是能派遣一名参将前来驻守。”

    在大明朝,参将通常能率领两三千人,而游击往往只率领数百人。

    洪承畴当即点头道:“可以让白广恩将军移驻一个参将过来。”

    吩咐完以后,洪承畴又去了松山和塔山,吩咐当地守军一定要掘壕立寨,步步为营,不要急于出击,要稳扎稳打。

    然而,就在洪承畴白天叮嘱完以后,他晚上便又收到了来自京城的密信,而这一次是兵部尚书陈新甲递来的。

    “近接三协之报,云敌又欲入犯。果尔则内外交困,势莫可支。台麾兵授锦,费饷数十万面锦围未解,内地又困。若台滞兵松、锦,徘徊顾望,何以副圣明而谢朝中文武诸臣之望乎?”

    书信口吻的语气有些重,明摆着问洪承畴,你小子带着朝廷十几万大军郊游去了?如果一再在松山和锦州之间徘徊,那么该如何向陛下和朝廷交代?

    洪承畴看完以后不由得深深叹了一口气,低声道:“这哪里是陈方垣能说出来的口气?明明是陛下在催促了。”

    刘子政不由得叹息道:“陛下糊涂啊,眼下督宪率领十几万大军征战辽东,可是陛下却遥控于千里之外,稍有不顺心便来信来旨斥责,这该如何是好?”

    洪承畴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沉思片刻后写下了一封奏本,其中内容十分详实,反映地都是目前大军的现状以及敌军状况,最后洪承畴还提出了建言,即眼下必须要且战且守,逐步向锦州推进,不可贸然出击,否则就有可能被建虏大军包饺子的风险。

    当然,像这样的一封奏本只是单纯呈递上去肯定不行,洪承畴只能派遣刘子政带着奏本和给陈新甲的回信返回京师,当面向陈新甲秉明辽东的实情,希望皇帝能够知晓利害。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就在刘子政带着密信回京时,张若麒也收到了京城的密信,而这一次张若麒气焰更是嚣张,要求洪承畴必须马上出兵,否则就向陛下呈递弹劾。

    洪承畴无奈之下,只好命令大军跨越松山,且占据了松山到锦山的一片山头,同时大军也在这一片扎好营地,设置营栅,此外还设置了营垒和挖出了几条壕沟,算是勉强占据了下来。

    当然,此时的洪承畴、邱民仰爬到了松山最高处时,已经能看到建虏的大军营地,主要还是分布在面对松山的一片区域,他们包围了锦州之后便选择在此地安营扎寨,外部还挖掘了三条壕沟,主要是防止锦州明军逃窜。

    望着面前严密无比的建虏军营,洪承畴也不由得叹了一口气,看来对方也是知兵的,只怕没什么便宜可讨,使他不由得更加担忧起来。江湖烟雨秀的明末:重造大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