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唐之表弟很给力在线阅读 - 第346章 大唐的第二把刀

第346章 大唐的第二把刀

    第三百四十六章

    世家门阀的落幕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寒门的彻底崛起已经没有了任何的阻碍。

    琼崖侯的这次出行没有腥风血雨,也没有任何人因此受到伤害,但是他却实实在在的亲手终结了一个时代。

    不是他的脾气变好了,而是士族的大厦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吴正义只是伸手抽掉了这座大厦地基上的最后几块砖石而已。

    一路北上,一路拜访,结果很符合吴正义的预期。

    没有人再对他的圣者称号有什么异议。

    因为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他摆出来的那些功绩都是无法否认的,只靠这些利国利民的功绩,他吴正义就是古往今来第一人。

    ......尽管他逼着人看木箱子里的东西这种行为有些自夸和自我标榜的嫌疑,缺乏君子之风,但事实就是事实,吴正义以真实的功绩给自己正名,已经比那些个胡乱瞎吹的人好很多了。

    李世民和李渊对他的这次出行表示满意。

    如果吴正义没什么反应,他们才真的担心。

    李承乾和朝廷给出了自己的交代,朝廷满意,百姓满意,貌似吴正义也很满意。

    一切事情,皆大欢喜。

    ......

    吴正义前脚刚到东海城,后脚就给李承乾发报,让他把黑齿常之送到东海郡来。

    李承乾不解,问是怎么回事。

    吴正义回电:我要给大唐再磨一把刀出来

    宋光对此表示欢迎。

    他不太喜欢东海郡这种湿润的气候,更喜欢阳光浓烈的天竺。

    而且倭国这边的任务真的没什么挑战性。

    倭国人的性格是崇拜强者。

    大唐足够强大,强大到他随便说句话,倭国人就会送上大唐想要的东西。

    这种张张嘴就能压服一切的感觉让他既觉得无趣,又升起了警惕。

    他觉得自己要是继续沉浸在这种虚幻之中,自己就要失去斗志了。

    所以他向吴正义说了自己的想法,希望离开东海郡,到大唐的西方去。

    吴正义也没想到倭国人这么不堪,同时觉得把宋光放在这里有些浪费了。

    他想来想去,从厚厚的资料里翻到了黑齿常之的名字。

    黑齿常之大概是高句丽最有名的将领了。

    传言他有着一手百步穿杨的箭术,可以和他一比的大概只有薛仁贵了。

    不过现在看来,他在箭术上肯定是要强于薛仁贵,因为薛仁贵根本不会射箭,而是会扛着他心爱的重机枪扫射面前的所有敌人。

    不过这不重要,黑齿常之的身份决定他很适合接替宋光,在倭国执行计划。

    他现在是战俘,没有身份上的限制,而且会带兵打仗,这就够了。

    黑齿常之从幽州的铁矿上被调到东海城,成为了东海城海外雇佣兵团的团长。

    吴正义给他的任务是从倭国大量招募雇佣兵,组建一支不少于十万人的冷兵器部队,参与到南洋、室韦等地的土著清剿之中。

    自从被胡雄俘虏,黑齿常之便厌倦了战争,他很想拒绝吴正义的任命,但是他没得选,只好照做。

    倭国被打趴下之后,内部的经济崩溃,许多人都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工作,海外雇佣兵团的招募信息一发布,立刻有大批的青壮应征。

    兵团的待遇不算好,只是提供基础的武器装备、食物和一些作战补助,唯一有吸引力的是,如果加入兵团超过五年,便可以拿到大唐东海郡的永久居住权,他们的家人也可以移居到大唐治下,居住满十五年便可以获得正式户籍。

    即便是待遇低,但是无数的倭国年轻人都想要成为唐人。

    在他们眼中,大唐就是人间天堂。

    实际上是因为倭国失去了那个象征,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归属感。

    仅此而已。

    不到一个月,海外雇佣兵团就招收到了五万多人,还有更多远处的人正在赶来。

    兵部把大唐各地压在库房里的退役装备划拉了一下都没能凑齐十万人的需求,吴正义不得不自己贴钱,让琼崖的重开了一个冷兵器制造厂来供应海外军团的装备消耗。

    快要失业的将作监和兵器监的匠人得到了新的稳定工作。

    除了吴正义出了点血,重启冷兵器生产解决了不少社会问题,皆大欢喜。

    宋光跟着吴正义回到了兵部去述职,很快便被派往天竺,组建天竺海外兵团。

    天元四月十五,离开朝堂一年多的吴正义再次出现在朝堂上。

    他和房玄龄、刘席、程咬金三人站在一起,有一句没一句的小声交谈,其他文武在聆听皇帝的训示。

    天元朝与武德、贞观两朝不一样。

    因为李承乾本身是一个全才,对农牧业、经济、军事、教育、民生和工程都很了解,轻易就能从下面的奏疏中判断出臣子所奏请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一些老臣子还在以原来的方式向新皇帝汇报工作,奏疏中有一多半的内容都是之乎者也的大道理和废话,还有趁机拍马屁的,唯独没有李承乾想看到内容。

    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在奏疏里提一嘴,完全找不到重点,更没有具体的数据统计和官员自己的意见。

    他们就拿着这样的奏疏让皇帝来做决定,李承乾能高兴就怪了。

    刚开始他还没怎么在意,可是当了几个月的皇帝,他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味。

    自己监国的时候,每天处理的奏疏最多不过二三十件,可是现在,他每天都要处理的奏疏少的都有六七十件,多的时候超过百件也不奇怪。

    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李承乾心里的不满可想而知。

    加上吴正义重回朝堂,他认为自己再不解决这个问题,表叔可能又要做些什么了。

    所以他发飙了,要求臣子写奏疏时要言之有物,谁的奏疏超再没有条理就罚俸禄。

    不过情况非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混乱。爱阅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很多官员根本不知道高效的沟通和记录方式是什么样的,皇帝提出新的要求,原本靠着废话还能说清楚的事情,夹杂了数据、表格、参考意见之后,成了满篇的乱码,看半天都不知道奏疏里在说什么。

    没办法,李承乾找来了琼崖理事会的几种公文样本给朝臣当做参考,结果嘛......楼顶望远的大唐之表弟很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