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江东霸业在线阅读 - 第645章 华夏之光

第645章 华夏之光

    “这个……”步度根眉头紧皱,回头看了看孙翊和庞统,二人也苦笑摇头。

    向郎继续说道:“当年包豕韦北迁后与匈奴互有来往,或战或和,其后辈融合后无法取名,便一直延续至周,与肃慎、秽貊共分东北之地,三足鼎立繁衍至今。”

    步度根已经意识到了向郎的话,忙问道:“所以包豕韦也是中原后裔?”

    “不错!”向郎果然点点头,解释道,“夏王少康封颛顼后代元哲于豕韦,赐包姓以守伏羲之祀,称为豕韦氏国,后豕韦氏国当为商汤所灭,不得已北迁,与胡人融合便才了东胡。”

    “这,这是真的?”步度根抱住脑袋,脑瓜子嗡嗡的。

    他们的祖先游牧各地,居无定所,没有文字记载,风俗礼仪都是祖辈口口相传,根本无从查起。

    庞统在一旁言道:“元哲我倒有所耳闻,此人为彭祖子孙,而彭祖为颛顼子孙,颛臾乃太昊伏羲氏后裔,若追溯先祖,皆为三皇五帝,如同大族分家,后代开枝散叶而已。”

    大堂中陷入一片沉默,步度根喜忧参半,喜的是他们不用担心匈奴来抢夺地盘,忧的却是今后,再也没有独霸草原的机会。

    孙策笑道:“追根溯源之事,本非一朝一夕,你们也不必马上就答复,先以安定族人要紧,再去查阅史料不迟。”

    劉豹马上说道:“我有两个儿子,从小就学习中原文化,我妻子精通琴棋书画,她一定知道。”

    孙策倒有些意外:“大王之妻,莫非是中原人?”

    劉豹点头道:“不错,她还是有名的才女,大儒蔡邕之女蔡琰。”

    “蔡文姬?”孙策吃了一惊,马上问道:“她十几年前被你们掳掠而去,现在情况如何?”

    劉豹答道:“蔡琰原本被于夫罗抢来做妻子,但他在冀州被杀了,部落归我所管,他的妻子都由我来抚养照看。”

    孙策双目微凛,胡人并没有什么伦理之说,女人可在父子兄弟之间相互继承甚至交换,和原始的动物族群没什么区别。

    蔡琰为当世才女,其学识才艺不下于当代大儒,生活在这些蛮人族中,必是受尽屈/辱。

    想到此处,孙策言道:“既然蔡文姬当年是被掳掠而去,就该将其归还,大王意下如何?”

    劉豹一怔,犹豫道:“可她……现在是本王的女人,而且还有了孩子。”

    孙策言道:“她为你生育子女,本将绝不过问,但人要先送回中原,这里还有她的亲友在等候消息。待回来之后,若是她还愿意随你而去,我绝不阻拦。”

    劉豹犹豫片刻,摇头叹道:“她在部落过得并不开心,经常自己弹琴消遣,甚至和我都很少说话,既然大将军想把她请回中原,我一定派人护送。”

    孙策点头道:“回到部落,你将她送至太原即可,我自会派人去接。大王回去之后当领取贤妻,你们纯正匈奴血脉的后裔,才能真正继承大单于之位啊!”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劉豹听到这话顿时眼睛亮,深以为然,躬身道:“多谢大将军提醒。”

    说起蔡琰,孙策忽然想起来,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刘渊就是他儿子,按照时间现在还没出世,不知他回去后还能不能生个文韬武略的继承者。

    步度根也马上跟着表忠心,只要匈奴和鲜卑先纳入中原,派后辈来学习中原文化,了解先祖来历,久而久之,自然便会产生认同感。

    等换了一两代人之后,只要大家生活富足稳定,谁还愿意到处流浪厮杀,过那吃一顿饿三天,朝不保夕的日子?

    孙策慨然叹道:“吾等为君为帅者,出兵征伐,实则是为了不再征伐,如此方为仁义之师。战争,只是为了止战!”

    劉豹和步度根虽有触动,却不甚了了,庞统等则纷纷点头,中原已经平定,诸侯只剩刘备负隅顽抗。

    待将来一统天下,再将蛮夷各族纳入同族,岂非又是秦始皇治乱拓土之功?

    华夏之地数千年的发展,自三皇五帝的部落之争到春秋战国,正是不断征伐融合的过程,只要假以时日,相信匈奴和鲜卑也能吸纳进来。

    感慨一番,孙策言道:“不过眼下雁门、云中治理为当务之急,马上着手建设集市,打开商路。”

    步度根此时还想着征服鲜卑其他各部,而劉豹已经经历没落,更想着壮大族群,甚至取代如今的大单于呼厨泉。

    两人各怀私心,又有更广阔的未来,都想得到孙策支持,自然言听计从。

    安顿好北方之事,郝昭也彻底归心,几人又拉着向郎继续清剿,私下商议治理河套之事,至少目前看来信心十足。

    孙策也知道这个饼画的有点大,但总归要有人先努力尝试,才能让后辈们去一步步完成。

    除此之外最让孙策上心的便是鸿都门旧址的印刷厂。

    这是第一家国家书局兼报社,孙策格外重视,将来的政令、舆论、教材都将从这里发出,可是关乎整个文明传承的摇篮。

    当年汉灵帝创立鸿都门学,在汉末又掀起了一场文学改革,也是当时研究文学及艺术核心所在,甚至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况。

    不过鸿都门学不以儒学为主导,尚有辞赋、书画等,掀起一场文学革命,汉末的四言、五言诗正是从此兴起,建安文学受其影响极大。

    不过当初的鸿都门学是宦官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抗衡士族掌控的太学,自然难成气候,最终不了了之。

    孙策在此办厂大有深意,刊印书籍就是为了打破士族对知识的垄断,同时也破灭他们品评时事、人才的喉/舌,将舆论掌握在自己手中。

    原本的南宫将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不仅有书局,还有太学院、翰林院以及各科艺术学院,分门别类培养人才。

    只靠儒学禁锢人的思想远远不够,而大力发展其他学科,让国家强盛,永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才是长远之计。

    古人往往都是身兼多职,如果能让他们专心于擅长的领域,想必定能青出于蓝,经过一番沉淀融汇,华夏文明会更加丰富璀璨。醉木犀的三国之江东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