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狼烟晚明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二十一章 盐课

第一百二十一章 盐课

    第一百二十一章盐课

    杜大虫擦擦头上的汗水,仰头看了看挂在中天的日头,从腰际取下水葫芦咕咚咕咚喝几口,下意识地摸了把脸上那道还泛着粉红的新疤忿忿地骂了句,继续埋头赶路。

    程哈儿紧走几步跟上来说道:“哥,天热的扣卡(渝城方言,“抠胯”两个字的发音,本意是形容当众骚挠隐私部分的不雅,这里做语气词),要不要让兄弟们歇一哈?”

    杜大虫摇摇头:“歇个铲铲!还是行快些吧,这一票若是被龟儿子狗官军截到就全完了噻。”

    程哈儿点点头:“好嘛。”随即扯开嗓子喊道,“兄弟们行快些!早些赶到江边,黑了大家去大昌城里头耍哩!”

    队伍里响起一阵哄笑声。

    杜大虫的本名叫杜虎,是大宁(今重庆巫溪)盐枭杜段的亲侄子,也是其左膀右臂。因为敢拼命,手段狠,得了这么个江湖诨号。他对这个绰号很满意,渐渐的,本名已没几人记得了。

    程哈儿是南充人,从小就是没爹没娘的讨饭娃,只知道自己姓程,还是个半大孩子时懵懵懂懂流浪到大宁,稀里糊涂就跟了毒大虫,到现在也有七八年了。

    此刻,兄弟二人正领着一支百多人的队伍行走在大宁到大昌间崎岖的山路上。队伍里绝大多数人挑着担子,把驮着箩筐的七八匹矮脚马夹在中间,二十来个精壮的汉子空身走在侧面护卫着,腰里大都系着刀,也有几个扛枪的。不用问,这是一伙私盐贩子。

    本来从大宁到大昌,走大宁河水路最为便当。不过,官军在河边设了卡,所以只能人挑马驮地走山路绕过那一段。近几年的山路也越来越难走,自从老贼简敬能做了郧阳巡抚,查得一天比一天严,偏偏他的抚标营还很能打,老贼也渐渐摸到了兄弟们的行动规律,最近这七八个月,便陆续折了百多个兄弟,杜大虫自己脸上也挨了一刀,若不是程哈儿拼死把他抢出来,可能早就成为大山里的又一具无名尸骸。

    这两万斤盐巴是这批货物的最后一起儿,杜大虫的任务是把它平安送到大昌。杜员外在那里的商号已打点好一切,前几趟运到的盐包已经装船,单等最后这起儿一到便即启航,顺着大宁河直抵巫山,然后顺长江而下。沿途的巴东、归州(今湖北秭归)等停靠点都有人接应,会分别卸下一些,最终在夷陵州(今湖北宜昌)完成最后一批货的交割。这一趟下来,杜员外怎么也会有近万两的收入,所以杜大虫要尽快赶路,心里祈念着千万莫要出什么意外。

    盐业的鼻祖叫夙沙。传说有次他在海边架起瓦罐煮海水,准备等下钓几条鱼上来煮了吃,突然跑过一只野猪,于是拔腿便追。等他扛着野猪回来,海水已经煮干了,罐底只剩下一层白色的粉末。夙沙用猪肉蘸着向嘴里一送,从此被尊为盐神——这便叫做一蘸封神。

    盐铁专卖最早是齐国管仲想出来的主意。齐桓公需要钱,管仲帮他算了一笔账:“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月人三十钱之籍,为钱三千万!”不过管仲只是抽税,只要在齐国境内,煮盐卖盐还是百姓们自己做,向官府纳税就行。管仲确实有才,通过规定每年十月到次年正月才能煮盐,把产量控制住了,再通过配给制控制了齐人的用盐量,多出来的食盐便由官府销往他国。不管齐国人的饮食比从前寡淡了多少,反正很快,齐桓公就成了五霸之首。

    这等好事大秦怎会视而不见?商鞅变法,置“盐铁市官”,煮盐、运输、贩卖一把抓——三秦的百姓们只管为国捐躯就好,坐收盐利由大秦政府负责了。

    暴秦二世而亡,满目疮痍的西汉实在没办法再折腾了,但专卖的大杀器又舍不得彻底放手,于是恢复了管仲的做法:生产运输销售全交部回民间,纳税最光荣……直到出现一个“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绝对是个大手笔,文景之治留下来的巨大财富没几年全败了个一干二净。咋办呢?想起两个绝招。一个是“告缗”,就是有奖举报——举报者可以获得被举报者一半的财产,知情不报者同罪!有人说,定这么高的赏格,国家岂不是亏了?呵呵。图样图森破,您想浅啦:举报人一夜之间便轻易获得了巨大财富,然后呢?一样会有人眼红啊!于是昨天的举报人不久就会变成今天的被举报人!这样的互坑游戏玩几轮下来,所有财富还是都回到武帝手里,让他继续大展宏图折腾光!另一个绝招是学商鞅,盐铁一律收归国有做大做强,产、运、销悉由官办,私人不得违禁经营!有人说汉武帝此举打击了豪强,防止其做大危及西汉稳定!好吧,这么说也确实有一定道理——这么说来……感冒会比较难受,所以,先上吊把自己勒死,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发烧了,对吧?别笑,一个道理,因为……然后不久,西汉就完蛋了。

    暴秦汉武的教训实在太过深刻,所以东汉以后,食盐的经营模式基本没走出管仲画的那个圈:官控民营。一句话总结,“民叁其力,二入于官”,翻译过来就是你脱掉长衫996,我才拿走三分之二,做人要懂得感恩。

    大明实行的是“盐引”制度——盐引可以看作食盐专卖许可证。生产由国家垄断,比如说,给盐农提供煮盐用的大铁锅,煮出来的盐全交给政府。全国按照“圣德超千古,皇风廓九围”的命名方式划为十个“纲”,每个纲盐引为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小引是二百斤)。商人要向政府申请购买盐引,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再贩运到指定区域销售,所以官盐也叫引盐。盐引是一张带编号的纸,一撕两开,官府留下做存根的一半叫“引根”,商人拿走做售卖凭证的那半张叫“引纸”——注意,盐引是有时间限制的,过期作废,官盐秒变私盐。

    有人觉得食盐的利润高。

    大错特错。

    食盐的利润不是高,是非常非常高!

    奇高!

    每引折银六钱四厘。三百斤呢,真不能算高吧?呵呵,别忘了,还有税呢!三两。还有公使银(运费)呢,也是三两。还有一路下来每个卡口的辛苦费呢……从盐场到百姓的炒菜锅里,涨个十几倍,那是良心价——涨了足足三四十倍的“在在有之”!顺便说一句后话,到了满清道光年间盐制经过大力整顿以后,一引盐的正课(必须不折不扣如数缴纳的各种税赋)是一两一钱七分,杂课(千奇百怪的地方性杂税)嘛,也得有一点,不多,十二两,才十倍而已。当然,不包括沿途各路神仙小鬼儿们各种不入账的打点哈。

    即便要承担这些必不可少的巨额开销,盐商们还是富甲一方:明朝的全国总收入平均在一千万两左右,而扬州一地的两淮盐商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还是一句后话,乾隆下江南至扬州,盐商出资几十万两白银为其建行宫,并修葺大虹园(今瘦西湖),供其玩赏。以至于乾隆发出“盐商之财力伟哉!”的感叹。后后话,这厮不久就把那些接待他的盐商家都抄了——尽管“其产尽没入官”,百姓们没拿到一个铜板,还是为乾隆爷发自肺腑地欢声雷动。

    而私盐,完全没有这些开支,您说利润会有多大?

    早在汉唐大宁就有产盐的记载。上古时期,四川盆地是个巨大的盐水湖,随着气候变化,湖水蒸发,低洼地带封闭,形成了巨大的地下卤水层。大宁人从大山深处的盐井里背上来卤水,煮干了就是盐。不过,因为开采的时间过于久远,现在往往要下到几十丈深才能打到卤水,盐工们则要背着木桶沿着不知搭了几百年的木梯上上下下,手脚滑了失足也罢,一脚踩断了梯档也罢,反正稍不留神人就没了。既然是垄断生意,官府自然要管,可任何一位大人都不愿意跑到乌漆嘛黑潮湿溽热的盐井里去盯着那群亡命徒盐工啊。再说了,风险大,利润厚,成员还都得身强力壮……妥妥的黑社会温床!大人们才不会以大好之身涉险,所以,需要杜段这样的豪强帮忙。

    明面上杜段是个大宁城里的富户,虽然没什么功名,但着实有不少产业,绸缎庄,米铺,当铺,药铺,都有。其实大家都知道,巴掌大的大宁,这些生意赚不来几个钱,杜员外真正做的是贩私盐的生意。别看杜员外逢人就笑眯眯的,手底下少说有十几条人命呢。大宁的井盐质量非常好,就是人们常说的“雪花盐”——白得像天上的雪花一样,一粒粒晶莹剔透。好到什么程度?能当银子使!一小袋雪花盐,能值一二两银呢。大宁那些盐井的出产,差不多有两成是杜员外的——大人们都睁一眼闭一眼,这是杜员外帮忙的酬劳。

    除了一个正妻,杜员外还纳了三房妾,却命中无子。有人说这是他做这行的报应,结果那个家伙不久就失踪了,再后来,就再没人敢讲这话了。

    杜虎自小就被杜员外当亲儿子一样养,但杜虎的性格一点也不像杜员外,好勇斗狠,而且做人做事都很张扬,这让杜员外很担心,不止一次地跟他讲,如果不知道收敛,这份家业迟早要坏在他手里。不过,好像没啥用,每次挨了骂,杜虎最多老实个三五天。好在杜大虫讲义气,靠杜家吃饭的千把号棒棒兄弟都服他。近几年,杜员外对简巡抚越来越厉害的严打行动很是忧心——他知道自己只是个地方豪强,势力仅仅局限在大宁大昌,在掌管八府的巡抚大人眼里,捏死他不会比捏死只虫子多费好多力气。

    杜员外有钱不假,但他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金盆洗手享清福是不可能的——大宁大昌的县太爷买面子,那是因为需要他维持几十口盐井的生产秩序,一旦没了利用价值,太爷们翻脸铁定比翻书还快、自己的贩私队伍只会打打杀杀,要他们下盐井背卤水是万万没人愿意做的、失足伤残盐工的家小要养、死在官兵手里兄弟的家小也要养……江湖,岂是你说退就能退的?

    杜虎带队伍走了以后,杜员外这几天右眼皮一直跳,俗话说左眼财右眼灾,杜员外格外担心起来。

    离预定接应的船只泊地只有十几里路了,过了这段谷底,再转过前面的山坳就能看到大宁河,前面探路的兄弟也没发出预警信号,杜大虫放下了悬着的心。堪堪便在此时,杜大虫听到前面一声铳响,心里咯噔一下:仙人板板!有狗官军守在这里!

    三十六计走为上,杜大虫虽然好勇斗狠,但除非万不得已实在避不开,谁也不愿意跟官军公然作对。杜大虫刚刚招抽出刀正要呼兄弟们上前掩护挑夫们后撤,队伍后面竟也响起两声铳响!

    妈卖批的完了噻,被围了!

    看见半里不到后面半山腰上草木的一阵晃动,杜大虫心里凉透了:少说有二三百人猫在那里等着前面发出信号断后路呢!前面堵着的只多不少——简老狗这是把自己的标营全派出来了!百多布衣对五百披甲……

    自己这帮人死定了!

    *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为什么沿海地区的人普遍不如内陆省份的人喜欢吃辣?你问四川人,大概率他会回答“我们这里比较潮,吃辣椒花椒可以去湿气”。其实这是以讹传讹——辣椒花椒传入以前蜀地就不潮么?^_^

    答案是因为盐。

    沿海地区获得食盐比较容易。反之,食盐专卖,江西湖南湖北云贵一带的人在明清时要花很贵的价格去购买食盐。明末清初,辣椒花椒传入,大家发现:这东西像盐巴一样能下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