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霸万朝:开局获得赵云模板 第434节
书迷正在阅读:非常规恋爱脑[快穿]、年代文男主的娇气后妈[七零]、我演的炮灰都成了白月光[快穿]、治愈反派进行时、重生后她后悔了(高H,1V1)、重生改嫁太子他爹、暗恋请与我联络、红玫瑰的审判[刑侦]、全京城都在求她回宫、野鸢尾之春
要知道在刘裕降临之前,刘义隆当政时的刘宋兵马,已经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若不是及时请了刘牢之前来,再加上淮军粮草物资的支撑,刘宋早就支撑不住了。
等到刘裕降临之后。
刘宋军队的战斗力陡然上升,但前期的损失太大,并且军中中高层次的将校实力不行,和明军对阵屡屡处于下风。
如果说明军折损了将近十万兵马,需要恢复一些元气,那刘宋折损的兵马数量,是明军的两三倍。
并且治下混乱,山贼水贼频频祸乱,若非刘裕的强力和刘穆之的疏导,刘宋早就崩溃了,眼下他们最要紧的便是梳理内政和重整大军。
金陵多少还能对外出兵,刘宋却已经到了极限。
只能说。
淮军渡江南下的时机选择不错,让明军、刘宋两大诸侯都没有余力插手,在短时间内只需要对付东吴孙氏即可。
常州地界,高桥。
旌旗迎风招展,营垒森然,一队队的士卒沿着营垒巡视。
营内还有人马嘶鸣声,像是骑兵在进行训练,营垒的南侧有向南流向的小河,不少士卒在河边打水。
此时大营的营门开启,时不时的出现一个纵马奔驰的信使,不断的朝着大帐方向奔去。
让军营内的众多士卒,看到不免心中有些嘀咕。
大帐内部。
孙坚一边轻抚着家传的神兵古淀刀,一边听着信使不断汇报淮军的情况。
在大帐的两侧,分别站着程普、黄盖、祖茂、韩当四位大将,还有孙氏子弟中能力出众的孙静、孙贲。
以及被孙坚当做主簿和军师来用的朱治。
孙氏的文武将校不少,孙坚这个当家人想要调动顾雍、太史慈这类的九阶强者,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孙坚常年征战沙场,早已习惯和一直追随在身边的四大家将以及朱治相互配合。
太史慈和孙策惺惺相惜,甘宁是孙权提拔的将校……
和朱元璋父子的其乐融融相比,东吴内部有着不少尴尬,如孙坚更看重孙策,对于历史上建立东吴的孙权有些不满。
毕竟孙权有些过分了,明明是自己继承了父兄的基业,称帝之后却给自家大哥封了一个长沙恒王的封号,对自家侄子也多有防备。
和他相比,西晋的司马昭、司马炎虽然名声不好,但对司马师十分的尊重,即便是篡位称帝,也给司马师追封了皇帝封号。
古时对追封和谥号十分看重,认为这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
一个好名声,能让子孙后代都受到福泽,如刘备,动辄称自己为中山靖王之后。别人不管心里面怎么想,表面上就不能把他当成平民,至少也会以礼相待。
东汉以及魏晋时期,一个名声好的祖宗,能让后代得到其他世族的认可,被当成统治阶级的一员,而不是随生随灭的蚁民。
只不过……孙权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法统源自父亲孙坚,刻意忽略了孙策。浑然不顾孙策临终时把江东托付给他的厚恩。
如果说这里是源世界,孙策已经死了,孙权只要不杀了自己的侄子,不管怎么做,麾下的文武都不会为了一个死人而和自家君主对抗。
即便是周瑜,也只能沉默以对。
但这里是神州世界,无论是孙策还是其他人,都能通过史书看到自己原定的结局。
在看到自己死后,儿子受到孙权的排挤压制,尽管孙策能明白孙权的心思,内心深处也有些不好受。
此时他们父子三人各有各的班底,若是没有孙坚为核心,东吴孙氏内部肯定会有所分裂。
孙坚不想搞那么复杂,也不想去思考如何解决孙策和孙权的隔阂。
所以他领兵出征的时候,两个儿子的班底他一个没带。
现在江南诸侯争霸,孙氏还不知道能不能和刘裕、朱元璋对抗呢,什么争权夺利,兄弟隔阂,在强大的压力下都不重要。
如果孙氏能在江南彻底站稳脚跟,有割据一方的实力,他们父子三人会慢慢的解决内部问题。
如果在争霸的半路上就败了。
那内部问题就没有解决了的必要了,人都死了,一了百了。
这一点,他们父子三人都明白,所以都在为孙氏的未来而努力,最后形成孙权坐镇后方,孙坚和孙策领兵扩张的格局。
“王景小儿,渡江南下选了我们当对手……百万大军,听起来压力如山啊!”
等到信使禀报军情后。
孙坚威严的脸上也显出了沉重,叹了口气。
营帐内的几个家将也都神色凝重。
虽说历史上曹操和刘备先后号称八十三万和七十二万大军征讨东吴,都被东吴以少胜多击败。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有两场和东吴有关。
两场大战,分别把周瑜和陆逊送进了武庙。
但曹操和刘备的数十万大军只是号称而已,真正出动的战兵,不过二十余万和五万精兵而已。
而孙坚他们收到的消息。
是淮军真真切切的动用了百万战兵……淮军出兵,从来不虚夸兵马数量,向来是出动多少战兵,就是多少兵力。
真正的百万战兵。
光是想想就感觉到一座庞大无比的山峦从天灵覆盖,让人生出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的绝望。
孙坚乃是东汉末年的名将。
征讨黄巾、凉州攻打西羌,攻打董卓……可谓是身经百战,无论是面对什么敌人,都意定如铁,烈如猛虎。
历史上建立南齐的萧道成,被他领兵打的节节败退。
但现在。
面对淮军的碾压,他心里是真的没底,更是生出了一丝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眼前这场危机。
“主公,眼下淮军还未渡江,我军还是先退往无锡,先把分出去的兵马汇聚起来再说!”
朱治见状,心中叹了口气,说道。
第4章 渡江
淮军有百万之众,东吴孙氏的所有兵力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只能依靠长江天险,趁着敌军还未渡江的时候以水师克敌。
若是让淮军渡过长江,那东吴就输了一半。
所以眼下最要紧的事,就是汇聚所有兵马前往长江南岸,动员所有的力量。东吴的生死存亡就在这一战的胜负。
“君理说的不错,王景小儿兵马再多,只要无法渡江,就没法对我军造成威胁,我军真正要对付的只是淮军的水师而已!”
黄盖沉声说道。
源世界东吴能依靠五万水师打败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如今东吴的兵马高达三四十万,不过是再来一次赤壁之战而已,有什么好怕的。
孙坚双拳一握,立刻振奋起来。
他号称江东猛虎,性格彪悍,恍如烈火、虎豹,刚才只是被淮军的百万大军一时蒙蔽了意志,听到黄盖的话,便立刻醒悟,燃起了熊熊斗志。
“不错,百万大军又能如何,不能渡江,便只能在北岸看着!”
孙坚哈哈大笑。
“如今淮军精锐正由泗洪前往扬州、南通等地,根据穿回来的军情,扬州应该是淮军的储存粮草之地,而南通便是淮军南下的大营所在!”
“这么计算的话,淮军选择的渡江方向,便在常熟之北的福山城!”
孙坚眼力很不错,直接洞悉了淮军主力南下的方向。
他猜的不错,若是从淮东渡江南下,从南通府到常熟便是最好的选择之一,这是原世界张士诚的渡江方向。
“主公英明!”
黄盖、朱治等人纷纷点头。
“既如此,君理、公覆……你们马上去收拢兵兵马,先把北面的齐军彻底击溃,解决后顾之忧,再以最快的速度返回苏州!”
孙坚沉声下令。
他屯兵高桥的本意,是想着尽量收编齐军的败兵和俘虏,尽量安抚附近的城池和百姓,让东吴接收南齐疆土时能减少阻力。
但现在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必须速战速决,把士气低沉的齐军迅速击溃,然后和孙策、孙权两个儿子汇合,共抗强敌。
“末将领命!”
几个家将还有孙贲等人都齐声应是。
等到众人离开,孙坚的目光不由得看向北方。
“淮军还在集结,没有到达扬州,南通,还有一点时间……”
在孙坚的心中。淮军的主力便是在泗洪誓师出兵的精锐兵马,那么庞大的兵力,出兵的动静极大,东吴的探子不用费力就能看到行军的淮军兵卒。
他也是根据这些情报,来判断淮军来到长江北岸的时间。
不过。
他没有想到的是,此时正在行军路上的淮军主力当中,已经没有了王景的身影。
……
微风荡漾的河面上。
王景、傅友德、高熲几个人乘船已经来到了扬州。
苏威、羊侃、杨大眼等人前来迎接。
“王上,战船和兵马已经备好,只等王上号令,便可渡江南下!”
杨大眼上前禀报。
“好,先去水寨!”
王景说道。
此时数十万淮军精锐还在后面行军,用来遮掩江南诸侯的视线,让他们形成误判。傅友德所要统帅的兵马,早已悄无声息的来到了扬州。
不过江南诸侯会误判也正常。
百万大军和数十万大军都是浩荡一片,即便是眼力再好的探子,也不可能一个个的去数,他们判断的依据,是大军行军时营寨和炊烟的规模。
等到刘裕降临之后。
刘宋军队的战斗力陡然上升,但前期的损失太大,并且军中中高层次的将校实力不行,和明军对阵屡屡处于下风。
如果说明军折损了将近十万兵马,需要恢复一些元气,那刘宋折损的兵马数量,是明军的两三倍。
并且治下混乱,山贼水贼频频祸乱,若非刘裕的强力和刘穆之的疏导,刘宋早就崩溃了,眼下他们最要紧的便是梳理内政和重整大军。
金陵多少还能对外出兵,刘宋却已经到了极限。
只能说。
淮军渡江南下的时机选择不错,让明军、刘宋两大诸侯都没有余力插手,在短时间内只需要对付东吴孙氏即可。
常州地界,高桥。
旌旗迎风招展,营垒森然,一队队的士卒沿着营垒巡视。
营内还有人马嘶鸣声,像是骑兵在进行训练,营垒的南侧有向南流向的小河,不少士卒在河边打水。
此时大营的营门开启,时不时的出现一个纵马奔驰的信使,不断的朝着大帐方向奔去。
让军营内的众多士卒,看到不免心中有些嘀咕。
大帐内部。
孙坚一边轻抚着家传的神兵古淀刀,一边听着信使不断汇报淮军的情况。
在大帐的两侧,分别站着程普、黄盖、祖茂、韩当四位大将,还有孙氏子弟中能力出众的孙静、孙贲。
以及被孙坚当做主簿和军师来用的朱治。
孙氏的文武将校不少,孙坚这个当家人想要调动顾雍、太史慈这类的九阶强者,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孙坚常年征战沙场,早已习惯和一直追随在身边的四大家将以及朱治相互配合。
太史慈和孙策惺惺相惜,甘宁是孙权提拔的将校……
和朱元璋父子的其乐融融相比,东吴内部有着不少尴尬,如孙坚更看重孙策,对于历史上建立东吴的孙权有些不满。
毕竟孙权有些过分了,明明是自己继承了父兄的基业,称帝之后却给自家大哥封了一个长沙恒王的封号,对自家侄子也多有防备。
和他相比,西晋的司马昭、司马炎虽然名声不好,但对司马师十分的尊重,即便是篡位称帝,也给司马师追封了皇帝封号。
古时对追封和谥号十分看重,认为这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
一个好名声,能让子孙后代都受到福泽,如刘备,动辄称自己为中山靖王之后。别人不管心里面怎么想,表面上就不能把他当成平民,至少也会以礼相待。
东汉以及魏晋时期,一个名声好的祖宗,能让后代得到其他世族的认可,被当成统治阶级的一员,而不是随生随灭的蚁民。
只不过……孙权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法统源自父亲孙坚,刻意忽略了孙策。浑然不顾孙策临终时把江东托付给他的厚恩。
如果说这里是源世界,孙策已经死了,孙权只要不杀了自己的侄子,不管怎么做,麾下的文武都不会为了一个死人而和自家君主对抗。
即便是周瑜,也只能沉默以对。
但这里是神州世界,无论是孙策还是其他人,都能通过史书看到自己原定的结局。
在看到自己死后,儿子受到孙权的排挤压制,尽管孙策能明白孙权的心思,内心深处也有些不好受。
此时他们父子三人各有各的班底,若是没有孙坚为核心,东吴孙氏内部肯定会有所分裂。
孙坚不想搞那么复杂,也不想去思考如何解决孙策和孙权的隔阂。
所以他领兵出征的时候,两个儿子的班底他一个没带。
现在江南诸侯争霸,孙氏还不知道能不能和刘裕、朱元璋对抗呢,什么争权夺利,兄弟隔阂,在强大的压力下都不重要。
如果孙氏能在江南彻底站稳脚跟,有割据一方的实力,他们父子三人会慢慢的解决内部问题。
如果在争霸的半路上就败了。
那内部问题就没有解决了的必要了,人都死了,一了百了。
这一点,他们父子三人都明白,所以都在为孙氏的未来而努力,最后形成孙权坐镇后方,孙坚和孙策领兵扩张的格局。
“王景小儿,渡江南下选了我们当对手……百万大军,听起来压力如山啊!”
等到信使禀报军情后。
孙坚威严的脸上也显出了沉重,叹了口气。
营帐内的几个家将也都神色凝重。
虽说历史上曹操和刘备先后号称八十三万和七十二万大军征讨东吴,都被东吴以少胜多击败。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有两场和东吴有关。
两场大战,分别把周瑜和陆逊送进了武庙。
但曹操和刘备的数十万大军只是号称而已,真正出动的战兵,不过二十余万和五万精兵而已。
而孙坚他们收到的消息。
是淮军真真切切的动用了百万战兵……淮军出兵,从来不虚夸兵马数量,向来是出动多少战兵,就是多少兵力。
真正的百万战兵。
光是想想就感觉到一座庞大无比的山峦从天灵覆盖,让人生出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的绝望。
孙坚乃是东汉末年的名将。
征讨黄巾、凉州攻打西羌,攻打董卓……可谓是身经百战,无论是面对什么敌人,都意定如铁,烈如猛虎。
历史上建立南齐的萧道成,被他领兵打的节节败退。
但现在。
面对淮军的碾压,他心里是真的没底,更是生出了一丝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眼前这场危机。
“主公,眼下淮军还未渡江,我军还是先退往无锡,先把分出去的兵马汇聚起来再说!”
朱治见状,心中叹了口气,说道。
第4章 渡江
淮军有百万之众,东吴孙氏的所有兵力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只能依靠长江天险,趁着敌军还未渡江的时候以水师克敌。
若是让淮军渡过长江,那东吴就输了一半。
所以眼下最要紧的事,就是汇聚所有兵马前往长江南岸,动员所有的力量。东吴的生死存亡就在这一战的胜负。
“君理说的不错,王景小儿兵马再多,只要无法渡江,就没法对我军造成威胁,我军真正要对付的只是淮军的水师而已!”
黄盖沉声说道。
源世界东吴能依靠五万水师打败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如今东吴的兵马高达三四十万,不过是再来一次赤壁之战而已,有什么好怕的。
孙坚双拳一握,立刻振奋起来。
他号称江东猛虎,性格彪悍,恍如烈火、虎豹,刚才只是被淮军的百万大军一时蒙蔽了意志,听到黄盖的话,便立刻醒悟,燃起了熊熊斗志。
“不错,百万大军又能如何,不能渡江,便只能在北岸看着!”
孙坚哈哈大笑。
“如今淮军精锐正由泗洪前往扬州、南通等地,根据穿回来的军情,扬州应该是淮军的储存粮草之地,而南通便是淮军南下的大营所在!”
“这么计算的话,淮军选择的渡江方向,便在常熟之北的福山城!”
孙坚眼力很不错,直接洞悉了淮军主力南下的方向。
他猜的不错,若是从淮东渡江南下,从南通府到常熟便是最好的选择之一,这是原世界张士诚的渡江方向。
“主公英明!”
黄盖、朱治等人纷纷点头。
“既如此,君理、公覆……你们马上去收拢兵兵马,先把北面的齐军彻底击溃,解决后顾之忧,再以最快的速度返回苏州!”
孙坚沉声下令。
他屯兵高桥的本意,是想着尽量收编齐军的败兵和俘虏,尽量安抚附近的城池和百姓,让东吴接收南齐疆土时能减少阻力。
但现在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必须速战速决,把士气低沉的齐军迅速击溃,然后和孙策、孙权两个儿子汇合,共抗强敌。
“末将领命!”
几个家将还有孙贲等人都齐声应是。
等到众人离开,孙坚的目光不由得看向北方。
“淮军还在集结,没有到达扬州,南通,还有一点时间……”
在孙坚的心中。淮军的主力便是在泗洪誓师出兵的精锐兵马,那么庞大的兵力,出兵的动静极大,东吴的探子不用费力就能看到行军的淮军兵卒。
他也是根据这些情报,来判断淮军来到长江北岸的时间。
不过。
他没有想到的是,此时正在行军路上的淮军主力当中,已经没有了王景的身影。
……
微风荡漾的河面上。
王景、傅友德、高熲几个人乘船已经来到了扬州。
苏威、羊侃、杨大眼等人前来迎接。
“王上,战船和兵马已经备好,只等王上号令,便可渡江南下!”
杨大眼上前禀报。
“好,先去水寨!”
王景说道。
此时数十万淮军精锐还在后面行军,用来遮掩江南诸侯的视线,让他们形成误判。傅友德所要统帅的兵马,早已悄无声息的来到了扬州。
不过江南诸侯会误判也正常。
百万大军和数十万大军都是浩荡一片,即便是眼力再好的探子,也不可能一个个的去数,他们判断的依据,是大军行军时营寨和炊烟的规模。